场景 |
危险原因 |
野外水域 |
江河、湖泊、水库等水底情况复杂,可能有暗流、漩涡、水草缠绕,且水温低易引发抽筋。 |
游泳池 |
未做好热身、过度疲劳、浅水区跳水撞击池底,或泳池救生人员不足。 |
排水渠 / 工地水坑 |
水位变化无常,周边无防护设施,易因失足坠落。 |
乘船 / 水上活动 |
未穿救生衣、船只翻覆或遭遇恶劣天气(如暴雨、大风)。 |
不准私自下水游泳:未经家长或老师允许,绝不擅自到任何水域游泳。
不准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结伴游泳需有成人陪同,避免群体冒险。
不准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未成年人游泳必须有监护人全程看护。
不准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选择正规泳池或有安全保障的开放水域。
不准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野外水域看似平静,实际暗藏风险,切勿盲目下水。
不准不会水性的学生擅自下水施救:遇到同伴溺水,应立即呼救或找工具救援,避免盲目下水导致连环溺水。
-
个人防护
学习游泳技能:掌握基本的漂浮、划水和自救技巧,是预防溺水的重要手段。
穿戴安全装备:参与水上活动时务必穿好救生衣,尤其是儿童和非游泳爱好者。
做好热身与体力管理:游泳前热身 10-15 分钟,避免水温过低导致抽筋;每次游泳不超过 2 小时,避免疲劳。
-
环境安全
家长监管:未成年人游泳时,家长需寸步不离,保持视线接触,切勿玩手机或分心。
水域警示:在野外水域设置明显的 “禁止游泳” 警示牌,安装防护栏和救生圈、救生绳等应急设备。
教育普及:学校和社区定期开展防溺水知识讲座,通过案例警示、模拟演练(如溺水自救、心肺复苏)提高安全意识。
-
自救技巧
保持冷静:溺水时千万不要慌张,避免因挣扎消耗体力或呛水。
调整姿势:仰面漂浮于水面,头向后仰,口鼻露出水面,利用浮力保持呼吸。
缓慢划水:若周围有物体(如木板、树枝),缓慢划水靠近并抓住,等待救援。
遇抽筋处理:若小腿或脚部抽筋,深吸一口气后屏住,将脚指用力向身体方向勾,缓解后缓慢游向岸边。
-
救援他人(科学施救,避免蛮干)
大声呼救:立即呼喊周围人员帮忙,同时拨打 120 急救电话。
工具救援:向溺水者投掷救生圈、木板、长竹竿等,让其抓住后拖向岸边。
岸上急救:若溺水者被救上岸后昏迷、无呼吸或心跳,立即进行心肺复苏(CPR):
拍打双肩并呼喊,判断意识;观察胸部起伏,判断呼吸。
若无意识无呼吸,立即进行胸外按压(成人按压深度 5-6 厘米,频率 100-120 次 / 分钟),每做 30 次按压后进行 2 次人工呼吸,重复直至专业救援人员到达。
许多人认为野外水域 “凉快、人少”,但实际隐患重重:
水温差异:夏季野外水域表面温暖,但深层水温低,易引发腿抽筋。
水底陷阱:可能有淤泥(越挣扎越下沉)、石块(滑倒摔伤)、废旧金属(划伤身体)。
缺乏救援:野外水域往往远离居民区,发生意外后难以及时获救。
防溺水的核心是 “预防为主,科学应对”。无论是家长、学校还是个人,都需重视溺水风险,将安全知识转化为行动习惯。记住:任何时候,生命安全都比 “一时痛快” 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