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家园驿站 > 保健安全 > 正文

防溺水安全知识

作者: 时间:2025-04-09 点击数:

    随着气温逐渐升高,游泳安全逐渐成为学校安全教育的热点话题。凉爽的河流、小溪和山塘水库给人带来欢乐享受之余,也潜藏着安全危机,游泳前多一分准备和清醒就可以带给我们欢笑,更可以避免可能的后悔与遗憾。各班应认真做好学生防溺水安全教育,严防因嬉戏与游泳带来安全事故的发生。

    一、游泳安全要点

        1、下水时切勿太饿、太饱。饭后一小时才能下水,以免抽筋;

        2、下水前试试水温,若水太冷,就不要下水;

        3、外出游泳,则必须有家长相陪,不可单独游泳或与同学结伴;

    4、下水前观察游泳处的环境,若有危险警告,则不能在此游泳;

        5、不要在地理环境不清楚的地方游泳。这些地方的水深浅不一,而且凉,水中可能有伤人的障碍物,很不安全:

        6、跳水前一定要确保此处水深至少有3米,并且水下没有杂草、岩石或其他障碍物。以脚先入水较为安全。

    二、如何预防游泳时下肢抽筋

    游泳前一定要做好暖身运动。游泳前应考虑身体状况,如果太饱、太饿或过度疲劳时,不要游泳。游泳前先在四肢撩些水,然后再跳入水中。不要立刻跳入水中。游泳时如胸痛,可用力压胸口,等到稍好时再上岸腹部疼痛时,应上岸,最好喝一些热的饮料或热汤,以保持身体温暖。

    三、游泳时耳朵进水怎么办?

    由于水有一定的张力,进入狭窄的外耳道后形成屏障而把外耳道分成两段,又由于水的重力作用,使水屏障与鼓膜之间产生副压,维持着水屏障两边压力的平衡,使水不易自动流出。有时外耳道内有较大的耵聍阻塞,则水进入耳道后更易包裹于耵聍周围而不易流出。耳内进水后会出现耳内闭闷,听力下降,头昏,十分不舒服,因此人们往往非常迫切想把水排出来。有人甚至用不干净的来子、火柴棒、小钥匙等掏耳,这样虽然可侥幸将水屏障排除:使水流出,但也易损伤外耳道甚至鼓膜,而导致耳部疾病。耳内进水后应及时将水排出,最常见的方法是:

        1、单足跳跃法:患耳向下,借用水的重力作用,使水向下从外耳道流出。

        2、活动外耳道法:可连续用手掌压迫耳屏或用手指牵拉耳廓;或反复地做张口动作,活动题领关节,均可使外耳道皮肤不断上下左右活动或改变水屏障稳定性和压力的平稳,使水向外从外耳道流出。

        3、外耳道清理法:用干净的细棉签轻轻探入外耳道一旦接触到水屏障时即可把水吸出。由于游泳池或河水不干净,污水入耳后引起外耳道皮肤及鼓膜感染,或耳内进水后处理不当,如不洁挖耳等,常可引起以下几种耳病:外耳道炎,外耳道疖肿,耵聍阻塞,鼓膜炎,化脓性中耳炎。如果耳内进水后出现以上症状,应暂时停止游泳,并去医院检查,对症治疗。

Copyright©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江苏省太仓市太仓市扬州路58号

联系电话:0512-53583696 邮编:215400